专家论智能教育:不忧学子使用频繁,唯恐其缺乏技巧

AI资讯2个月前发布 ainav
85 0

 

委员谈AI+教育:不怕学生用得多,怕他们不会用

 

2025年1月15日,上海市政协的一名委员及同济大学国豪书院的副院长任捷接受了媒体采访。此次采访由澎湃新闻的记者邹桥负责记录和报道。

近日,同济大学国豪书院提出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升教学与科研效能的倡议》。任捷指出,在确保信息安全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应以开放和科学的态度使用AI来辅助学习和研究工作,并强调要重视个人独立思考和原创内容创作,坚持诚信原则并清晰标注相关信息。

“贤者善于利用外物。”他指出,“AI能够促进创作进程,但它仅仅是助力的羽翼,并不应被视为完全倚重的对象。我们不可被工具所转变,亦不可使科技超越人的地位。”

实际上,在任捷看来,除了高等教育之外,基础教育同样至关重要,并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以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他指出:“上海市多所大学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人工智能系统框架和方案,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推广至基础教育领域,有望进一步推动全市整体教育资源的升级。”

在此次会议上,任捷提出了《关于加强人工智能对基础教育的支持以推动“模塑申城”战略落实的建议》。他主张充分利用上海人才汇聚的特点,将高校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推广至基础教育领域,构建一个智能化、环保化及多元化的人工智能基础教育框架。“重点在于培养中小学生的计算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并非要求所有学生都掌握编程技能。可以通过邀请高校教授、人工智能企业专家以及大学生参与到中小学的AI教学和实践中来,借助科普活动和职业规划指导,激发学生们对科技探索的热情与创新能力。”

此外,提案特别强调了建立在线虚拟教研室的重要性,旨在促进教育资源的共同建设和分享,并形成一种新的合作模式。任捷表示,这种虚拟教研室打破了传统教研空间的时间和地点限制,实现了跨集团、跨学校乃至跨地区的协作。教师们可以通过高效且环保的合作方式,在线上的虚拟环境中交流教学心得,共同创建并共享高质量课程内容,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模塑申城”的项目则为大模型企业与教育机构合作开发优质的AI教育资源产品提供了可能性。

关于人工智能对教育领域特别是教师职业的影响,任捷认为总体上是积极和正面的。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增强课堂分析与评估的能力,使得教学更加个性化、精准化以及智能化。这不仅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还为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支持。

以往大家普遍认为教育主要是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然而,在未来,人工智能也将占据一个核心位置,形成由教师、学生及机器构成的三方动态体系。任捷提到这一点时强调了这种转变的重要性。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