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能否拥有触感?非夕科技市场主管高云帆探讨以“类人技术结合人工智能”解锁工业机器人的新挑战领域

AI资讯3个月前发布 ainav
130 0

在一个比手掌稍小的蛋上精细地刻画出一棵圣诞树的形象,在办公空间中进行节日装饰,如同专业的理疗专家般为人施以按摩……这些场景正变得越来越常见,这得益于人工智能与仿人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开始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近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非夕科技”)的市场与新兴市场部门主管高云帆进行了视频访谈。

非夕科技作为一家国际领先的通用智能机器人企业,致力于开发结合工业力控制、计算机视觉及人工智能技术的自适应机器人解决方案。该公司的创始成员均出自斯坦福大学的机器人与AI实验室。“泽平宏观”在2024年中国独角兽榜单中评估非夕科技的价值约为71亿元人民币。

“类人型”机器人:再现人类触感体验

高云帆指出,在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中,通常会看到具有多个可移动关节和多轴设计的机型。然而,在很多行业中仍然存在许多尚未由工业机器人接手的手工操作任务,例如精细打磨等工作。

该团队表达了对是否应采取不同策略进行深思熟虑的想法:即重建和重新构思机器人的概念。对于非夕而言,最关键的目标是使机器人更加拟人化。这样就能实现在自动化技术尚未触及的情境中的应用。

机器人也有“手感”? 非夕科技市场总监高云帆:用“仿人化+AI”突破工业机器人难以攻克的场景来自非夕科技的自适应机器人 图源:官方网址

如何达成拟人化的效果呢?

高云帆指出,人类具备灵活的身体构造,在执行任务时主要依赖触觉感受。相比之下,视觉在人的操作中更多地起到辅助定位的作用。而工业机器人的情况则截然不同,它们对各环节的精度有极高的要求,例如AI视觉系统可能需要达到0.1毫米的误差范围之内,机械臂的位置准确性需控制在0.05毫米以内,有时甚至还需要更高的精确度。

在工业领域中,机器人需要高度精确的操作,而人类则依赖于手感来进行工作。这主要是因为人拥有高效的小脑系统,它能够调节身体的运动平衡,并能操控许多无意识的动作。例如,在擦拭桌面时,并不需要详细的步骤规划;通过调整用力的程度即可清除不同级别的污迹。

针对“拟人化”这一主题的核心理念,高云帆指出,目标是借助多维度的技术革新来达成类似人类操作的成效。

非夕将这一过程分解为四个方面来分析。首先,在触感体验上对应的正是其技术体系中的力量与扭矩感应器部分,这使得非夕能够实现极高的精确度,并显著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及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

第二个方面涉及条件反射机制,这是实现精准力量调控的核心要素之一,有助于机器人的快速反应和精细化力控操作。第三个方面对应的是类似小脑的功能模块。而第四个层次则处于更高阶的大脑级别运作模式中,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尤为紧密。

高云帆指出,通用智能机器人追求“类人化”的关键是:让“大脑”承担识别、思考与决策的任务,“小脑”则像潜意识一样操控手臂执行基本动作。具体来说,高层级的人工智能系统负责处理认知、理解及规划等复杂工作;中间层级的智能则专注于编排多种基础运动模式;而机器人的力控和抗干扰能力作为底层技术,则辅助手臂自动应对误差校正与调整等问题。“大脑”与“小脑”的职责分明,且顶层AI对低层系统提供指导和支持。

AI的影响力有多大?

针对人工智能在机器人技术中的作用,高云帆指出,最基本的应用体现在AI视像上,能够通过这一技术实现图像辨识和路径指导等功能。另一个发展阶段则是将增强学习和其他高级计算方法融入机器人的基本运动控制之中。

高云帆指出,在为自适应机器人编写程序时,并不遵循传统工业机器人的模式。传统的做法是通过示教来设定每个精确的位置点,比如在进行打磨和抛光操作时,需要细致地定义每一个位置点的路径。因此,工程师们通常在现场花费大量时间调整这些路径并编程设置。

在与传统工业机器人对比时,非夕研发的自适应机器人的工作方式有何不同?高云帆对此进行了解释:非夕将机器人的操作依据不同的动作逻辑细分为超过20种基础单元动作,这些涵盖基本运动控制、多种装配类型以及各类表面处理。随后,在每个基础单元动作层面集成AI算法,例如在打磨工艺中运用强化学习技术,每执行一次打磨都能优化上一轮的效果,从而实现更佳的力贴合度和轨迹精度提升。

高云帆指出,非夕将运用其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并结合人工智能和实际终端用户的工厂建设情况,通过工程化的方法解决过去工业机器人难以克服的应用场景。

值得指出的是,当前市场上存在多种形态的仿人机器人,包括履带驱动型、轮式以及四足步行式的机型,并已被引入至工业环境中使用。这类机器人的出现是否会与自适应性机器人形成市场竞争呢?

针对这一点,高云帆指出,在短期内完全拟人化的机器人难以实现商业化应用。然而,在工业环境中,类似人形态的机器人可以处理许多任务。这些任务包括利用移动平台,并结合单臂或多臂系统来解决客户的诸多问题。而非夕的设计理念本身就倾向于模仿人类结构,这使得它在未来能够适应各种人们所能想到的人形应用场景中使用。

机器人也有“手感”? 非夕科技市场总监高云帆:用“仿人化+AI”突破工业机器人难以攻克的场景拂晓机器人Rizon 图片来源:出自非夕科技官方网站

它指出,当前对于类似人类形态或综合移动项目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非夕正积极与客户合作进行定制化研发工作。

关于自适应机器人未来的市场规模,高云帆认为,柔性和自适应机器人的未来发展潜力将远超当前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