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应该避免有意散播虚假信息以夺取抗震救灾的关注

AI资讯3个月前发布 ainav
117 0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利用其广泛传播的能力来传播虚假信息,这不仅满足了公众对情感需求的追求,同时也导致了社会信任成本的剧增。

1月7日,在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了一场震级达到6.8的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有一个小男孩被埋在废墟下,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小男孩实际上只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图片。灾情引起了无数人的关注和担忧,很多网友纷纷在社交媒体上为受灾民众祈福。然而与此同时,一些看似虚假的信息开始广泛传播开来,其中包括使用AI生成图片所造成的误导情况。

就好比一张照片,画着一个戴帽子的孩子被废墟所压迫。这个照片在某个短视频平台上广泛传播,至少有10个以上的账号发布了这一内容,并将其与日喀则地震联系在一起。其中一些账号获得了数以万计的转发、评论和点赞,许多网友都对那个小孩现在的情况表示关切。

根据新京报的调查结果,上述图片是利用AI工具创作而成的。原始作者在2024年11月18日发布了一段相同画面的短视频,并明确指出该作品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

可以推断,这幅图并非出于追求灾情热度而创作,然而多个账号却将其与日喀则地震联系在一起,甚至没有明确标注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这种行为可以说是利用公众对灾情的关注来获取关注度,并且存在故意误导之嫌。

在新闻报道中,除了这张照片之外,还有一些与地震相关的图像。其中,一些被作者标注为由人工智能创作,而另一些则被平台标记为可能由人工智能创作。还有一些没有任何提示,这可能会导致事实的混淆。

地震发生后,人们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灾情和救援工作上。此刻,最关键的是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无论是利用人工智能生成相关灾情图片和视频,还是有意传播包含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虚假信息,这种行为不仅会给抢险救灾工作带来混乱,更可能扰乱社会秩序。

每当灾情发生,总会有一些人为了追求曝光度而编造各种谣言,这实际上是一种浪费救援工作时间和精力的行为。核实相关信息并进行辟谣需要付出巨大成本。此外,公众对于制造和传播谣言的行为深感厌恶,尤其是在涉及灾情时。虚假信息广泛传播甚至可能引发社会恐慌风险。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进步,如今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利用人工智能生成逼真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然而,这种便利性也引发了一种全新的虚假信息传播方式——“AI造谣”。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AI造谣不仅引起了公众情感共鸣,同时也大幅增加了社会信任的成本。

也许有些人认为,只要不是自己原创或生成的内容,转发传播一下并不会对他们产生太大影响。然而,在网络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因此,避免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已成为我们应具备的基本媒介素养。当涉及到谣言传播链条时,无论是最初散布谣言者、放任传播的平台还是转发消息的用户,没有一个可以逃脱责任。

必须认识到,无论是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制造并有意散布虚假信息的行为都可能触犯法律。如果伪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或警情,并广泛传播于网络或其他媒体上,严重干扰社会秩序的个人将面临严厉的刑事追究。

考虑到人工智能制造虚假信息的门槛较低,识别难度较大等特点,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治理虚假信息的手段。对于人工智能软件开发者而言,他们是否可以强制标注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以减弱虚假信息从源头传播的效果;对于平台方来说,则应该严格履行审核责任,在灾害事故等情况下加强信息筛查,并采取事后惩罚措施,不给那些散布谣言者逃避责任的机会。

总的来说,地震灾情紧急,我们应该把抗震救灾放在首要位置,不容许人工智能传播虚假信息以谋求炒作。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