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复旦大学发布了“六个禁止”文件,“高校人工智能禁令”的话题迅速引起了社会及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他几所高等院校如中国传媒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以及福州大学等也相继出台了关于本科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或设计时使用AI技术的指导原则。
与之前发布的有关AI使用的限制相比,复旦大学的新规定更明确地界定了AI工具的应用范围及其应遵循的原则,并没有完全禁止学生利用这些智能辅助工具,在一定范围内是鼓励和允许其应用的。
尽管人工智能(AI)在处理资料整理、快速检索及内容提炼等方面显示出超越人类的速度优势,并因其丰富语料库与严谨算法逻辑,能有效支持撰写大纲、润色语言或翻译文本等任务。但同时,AI也带来了一系列潜在的风险问题:如学术创新力减弱、滋生不端行为的环境以及可能引发的伪造和泄密风险。此前已有报道揭露了由AI生成虚假数据的情况。
部分高校教师反映,在提交给他们的学生原创作业中能够明显察觉到使用过人工智能软件进行创作的影响,缺乏应有的独立思考与创意痕迹。毕业生论文不仅是对个人学业成果的一次评估,更是检验教育方法成效的关键指标之一;它关系着每一位应届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并且对未来整个社会的教育方向有着深远影响。
例如,在学生毕业设计和学术论文评价过程中引入AI生成内容检测机制的做法就是对学生原创性以及研究独立性的维护举措。这样做不仅是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同时也是为了保障教育公平。
人工智能的应用不是被完全禁止使用的对象;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利用它来促进而非代替人类思维的过程。如果简单地将任务交给机器去完成而忽视自身的思考与判断,则这样的行为无异于外包论文代写服务。然而,若通过互动学习从AI那里获得灵感,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研究过程中以增强深度理解及多角度的分析能力,则人工智能工具将成为提升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帮手。
无论是在学术探索还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中,重要的是思考与探究的过程本身而非单纯的结果输出;这过程锻炼了个体在提出问题时所需的敏锐洞察力、资料收集中的审慎筛选技巧、数据分析上的逻辑思维培养以及论文撰写中语言表达的精准训练等综合能力素质。因此,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平衡人机关系以确保人类主体地位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仍然是需要教育机构乃至整个社会共同面对并解决的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