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小学新学期将开展AI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

AI资讯1周前发布 ainav
11 0

9月1日,北京市教委正式宣布启动一项重要教育改革: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在全市中小学校全面实施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按照要求,各校每学年至少安排8课时的相关课程,旨在实现人工智能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全员覆盖。

据介绍,人工智能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AI素养,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基础性、普及性的相关内容。课程内容主要涵盖三个维度:人工智能意识与思维能力培养、人工智能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以及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责任教育。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从初步了解AI技术,逐步达到能够合理运用并最终实现创新性应用的水平。同时,在不同学段设置各有侧重的教学目标,确保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层次性。

北京中小学新学期将开展AI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

小学阶段

着重培养人工智能的初步认知与兴趣。通过体验式学习,使学生了解AI的基本概念和特性,感受人工智能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影响。在启蒙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他们尝试使用简单的人工智能工具完成创意表达和问题解决任务。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工智能伦理观念,帮助其建立隐私保护意识和数字身份的基本认知,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初中阶段

以系统性认知与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内容涉及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的基础流程,帮助学生理解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及智能系统开发的基本原理。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进阶实践能力和伦理意识。具体而言,包括运用基础的人机交互技术完成内容创作、识别技术应用的边界和潜在风险等能力培养。同时,结合典型应用场景分析和综合实践项目,为学生适应未来的智能化社会发展奠定必要知识储备和价值观念。

高中阶段

以综合性与实践性课程为主导,全面培养学生的AI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熟悉数据处理、标注方法,掌握机器学习算法基础和深度学习入门知识,具备开发简单智能系统的实践经验。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辅助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强化跨学科项目实践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在复杂的伦理情境中深入探讨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伦理安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AI视野。

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要求,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必须开齐开足。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既可以将人工智能课程单独设置,也可以将其与信息科技、通用技术、科学、综合实践等现有课程有机融合,注重整体设计,避免重复教学。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