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式发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 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 年版)》两项重要文件。
这一系列政策的推出,标志着我国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标准化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这些指南不仅为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提供了科学指导,更为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向全球教育领域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其中,《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 年版)》的核心目标是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的人工智能素养培养体系。该体系采用螺旋式课程设计,强调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学习模式:小学阶段注重激发兴趣和初步认知;初中阶段着重技术原理理解和基础应用能力培养;高中阶段则聚焦于系统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为了确保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的有效实施,指南特别提出了具体的执行建议。这些建议涵盖了课堂教学组织、课程实施方式、教学效果评价以及教研支持等多个方面,为学校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和实践参考。
另一项重要文件《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 年版)》则秉持“应用为先、治理为基”的基本原则。该指南全面规划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场景,明确界定了不同学段的使用规范,旨在确保技术的安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效辅助工具。
具体而言:小学阶段严格限制学生单独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教师可在课堂中适度使用相关功能辅助教学。进入初中阶段,可适当开展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研究;高中阶段则允许学生结合技术原理进行探究式学习。不同角色(如学生、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可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量技术成熟度、任务复杂程度及本地资源特点,选择最适合的实施路径。
据教育部介绍,这两项指南的颁布与实施将有助于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科技素养,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基础教育教学实现深度融合。这一系列政策将促进教育模式创新,构建起安全高效、公平普惠的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