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技术专业委员会于2025年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上重磅发布《翻译行业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指南(2025)》。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语言处理领域的广泛应用,翻译行业的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指南》应运而生,其制定过程严格参考了国家及国际相关规范,在场景应用、能力升级、技术伦理、质量管控等四大核心维度展开研究,并重点明确了十个关键应用领域:理念重构、场景适配、能力筑基、知识赋能、提示工程、知情授权、责任界定、伦理锚定、质量管控和人文坚守。该指南旨在系统性地解决效率与质量、创新与风险、技术与人文三大核心矛盾,为行业提供权威指导。
在效率与质量的平衡方面,《指南》特别强调了”以人为核心、技术赋能”的理念,推动人工智能从传统的辅助工具角色向智能协作伙伴转型。通过定制化的译前准备、智能化的译中输出以及便捷的译后优化流程,实现文本分析、语料挖掘、资料整合等多维度功能的高效协同,并结合实时互译、术语统一、风格迁移、语义关联、智能润色、自动校对和智能排版等功能,构建从任务分解到质量评估的全流程解决方案。
在创新应用层面,《指南》深入分析了生成式AI在翻译领域的核心优势——其强大的知识整合、生成与应用能力。通过建立多语种、多领域的大数据资源池,构建结构化的翻译知识体系,并推动形成可持续演进的知识库,从而显著提升译员对知识的获取效率和再利用率,最终塑造未来导向的增强型翻译知识生态。
在风险管控方面,《指南》提出了一套双管齐下的治理方案:一方面强化伦理治理,另一方面严格实施质量控制。具体措施包括:使用前需获得客户的明确知情授权;在译中阶段清晰界定人机各自的角色与责任;对原文中的伦理敏感内容进行重点识别并加强技术应用中的伦理意识;同时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数据处理的合规性、安全性以及可追溯性,切实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
在技术与人文价值的关系上,《指南》特别提出”人文坚守”的理念。强调译者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独特的思考力、批判力和文化洞察力。译者应当保持清醒的技术认知,在技术发展浪潮中做到善用而不过度依赖,始终秉持”技术为用、人为本”的指导原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人机协同中承担起文化阐释与多元语境建构的重要职责。
值得注意的是,《指南》还专门探讨了AI对翻译人才培养的影响。明确指出译者应着重提升语言理解、表达、翻译及跨文化沟通等核心能力,持续更新专业知识储备,并善用技术手段提升职业素养。尽管低端翻译工作可能面临被机器替代的风险,但高水平的翻译工作依然离不开人类独特的文化理解和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