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消息,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人工智能生成的食品图片为何有时会让人感到不安,这一发现为AI技术在广告领域取代传统食品摄影的应用前景提出了新的思考。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生成逼真图像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食品图片领域也不例外。然而,尽管部分AI生成的食品图片看起来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令人垂涎欲滴,但另一些图片却常常引发观者的不适感和困惑。
据医疗新闻网站News Medical报道,即将发表的一项研究深入探讨了人们在观看这些接近真实却又不完全真实的AI生成食品图片时为何会产生不安情绪。
据了解,这项研究成果将于今年4月发表在《Appetite》期刊上。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邀请95名参与者对38张不同类型的图片进行评估,包括:真实食物照片、存在细微瑕疵(如形态异常)的AI生成食品图片、明显不真实的AI食品图片(如卡通化或过度风格化的处理),以及腐烂变质的食物图片。参与者需要从怪异感、亲切感和真实感三个维度对这些图片进行评分,并填写一份关于自身“食物新奇恐惧症”倾向的问卷调查。研究团队随后通过统计模型分析收集到的数据,重点考察了图像的真实程度如何影响人们的感知体验。
研究结果明确显示,那些存在轻微瑕疵、不够完美的AI生成食品图片最易引发观者的不安情绪。相比之下,真实的照片和明显不真实的AI图片则更容易获得正面评价。这一发现表明,人类大脑对完全真实或明显虚构的食品图像能够接受,但难以处理那些‘看似真实’却又存在细微差错、不够协调的图像。
研究还揭示了一个有趣的关联:食物新奇恐惧症程度较高的人群,更容易对有瑕疵的AI食品图片感到不安。此外,出人意料的是,BMI值较高的人群往往会对AI生成的食品图片给予更积极的评价。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食品摄影领域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但目前来看,这项技术可能尚未完全成熟。如果企业计划将AI生成的食品图片用于营销材料、菜单设计或广告宣传,就必须进行严格筛选和精心设计,以避免引发消费者的不适感。研究提醒我们,AI图像中存在的微小视觉差错,可能会让原本诱人的美食图片变得难以让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