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作业中AI元素增多,如何管理

AI资讯 2个月前 ainav
113 0

近期,复旦大学公布了《复旦大学关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人工智能工具应用的试行规定》,详细界定了禁止利用人工智能工具生成的内容范畴,如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的主体文本、感谢词等各部分,并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此之前,包括湖北大学、福州大学及天津科技大学在内的多家高校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规范使用AI技术的规定,其中一些学校还设定了具体的使用界限和比例要求。

随着人工智能大型模型的应用日益广泛,不仅论文写作受到影响,近年来大学生的家庭作业也开始显现出强烈的“AI特征”。借助这些智能工具,只需短短几分钟就能生成一份看似满足要求的作业内容。那么,利用AI工具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又该如何保持创新力呢?“新华视点”的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高校学生利用人工智能完成学业任务

只需几秒就能得到简答问题的答案,在短短五分钟内撰写完一份课程总结论文,十分钟之内便能制作好一个汇报PPT……借助于人工智能工具的力量,如今大学生们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对于这些高效辅助的工具有时他们甚至会以“老师”之名来表达敬意。

在学年结束和课程即将完结之际,部分大学生倾向于向“AI导师”寻求帮助。除了利用那些开放且免费的人工智能资源之外,一些学生也会投资于专业的AI撰写或绘图工具来应对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在网购平台上浏览时可以发现,各店铺提供的AI智能写作服务种类繁多,涵盖了报告总结、长篇论文撰写、短视频剧本创作以及广告文案设计等多种文体;价格区间广泛,从几元的基础体验包到数百元的不同套餐应有尽有,并且不少商品的销售量已经达到了几百乃至上千。

一些大学学生反映,在学期结束时,由于课程作业和备考的压力同时袭来,他们开始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以提高效率。学生们常常集体采购AI服务,并在不同层面上依赖这些技术来帮助自己完成学业任务。

根据麦可思开展的关于2024年中国高等院校学生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状况的研究表明,大约有30%的在校生利用生成式AI技术来撰写学术论文或是完成作业任务。

在一线教学中也能够明显感受到这一点。“由人工智能生成的作业就像是白开水煮白菜一样缺乏内涵和新意,一眼就能看出是假的。”一位来自北京某理工科大学且化名为马骁的教师表示,在过去几年里,学生作业中使用AI的趋势愈发显著,很多时候变成了“老师布置题目,AI来解答”的模式。一些学生的作业完全没有任何独立思考的过程,直接采用生成的内容,并且当被问及具体内容时他们自己也无法理解其中含义。

针对广泛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完成作业的情况,学生们同样表达了诸多不满。一位高校学生在网上抱怨道:“在小组任务中敷衍了事的成员竟然提交由AI创造的文字,这些内容缺乏实质意义,使得我的整合任务变得异常艰巨,几乎要为他们重新撰写。”

多名资深教师对此表达了忧虑:一方面,如果过度依赖AI工具,学生们可能逐渐丧失自主思维与撰写文章的能力;另一方面,部分由AI创造的内容含有明显的基础知识错误和粗糙制作的迹象,这可能会鼓励学生敷衍了事地完成作业,并可能导致学术诚信问题。

是谁在推动使用人工智能完成作业呢?

通过采访记者发现,在学生的作业和论文写作中,那些高度规范且模式化的内容更可能被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迅速处理完毕,导致这些领域成为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泛滥的主要区域。

当学生的任务只为了获取学分而无需进一步应用或公开展示时,在缺少外界监管及自我驱动力的情况下,“AI参与度”可能会提高。这是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副教授赵甜芳的观点。

许多大学已发布指导方针以促进学生恰当利用人工智能软件。但是,在将这些新型工具体现于学术研究中时,依然存在实际的难题需要克服。

马骁指出,为应对学生们过分依赖AI工具的问题,校方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指南。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严格的实施办法,主要依靠教师的个人判断来执行。如果作品中的AI使用痕迹十分显著,老师会要求学生进行修改;如果不遵守,则可能会被取消成绩。

拥有两年人工智能产品及游戏设计工作经验,并目前在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的魏萱指出,判断作业是否借助AI进行优化通常依赖教师的经验;同时她提到一些高校对界限规定不够清晰,比如使用机器翻译并不必然影响论文原创性的情况似乎不应被视为违规。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员王金桥指出,现在可以借助于评估词汇的多样性、解析语法规则及句子架构等方式,或是通过语言模型分析来大致识别文本是否由AI创作。然而,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依旧存在不少挑战和限制。

人工智能检测软件难以全面把握人类创意的复杂性和细微之处。有时会将一些常见的引用或通用表达错误地标记为抄袭行为;同时,由于大型语言模型仅能理解已训练过的数据,因此新创造的词汇或是独特的表述方式可能会被视为异常情况处理。这种情况可能打击学生的创作热情。“王金桥指出。”

赵甜芳指出,AI作业之所以广泛流行,在更深层次上是因为传统的教育理念还未完全适应AI时代的教育需求。作为信息汇总和整合工具的人工智能,在融入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意识”及“事实核查”训练不足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处理知识时过度依赖由AI提供的答案来进行加工与反思。

怎样才能使人工智能工具充分展现其效能?

据复旦大学教务处透露,自发布关于AI工具使用的指导方针已过一个月有余,该规定现仍处于试验阶段,并将持续根据实际操作情况进行调整优化。在实施过程中,将通过综合考量包括但不限于学生的自主性、导师的监督、评审专家的意见及答辩委员会的专业判断等多方面因素来全面审视毕业论文中对AI技术的应用情况,并严格检验学生是否能够独立阐述其研究理念。

参与讨论的专家指出,恰当地运用人工智能能够使学生更加高效地吸收知识和解析复杂的理论,并在某种程度上推动学习方法的进步,因此应采取开放的态度而非限制其使用。

运用人工智能工具的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效率与创造力之间的均衡发展。王金桥指出,在高校制定相关规则时,应清晰界定可接受的行为范围及其限制条件,以防模糊不清的规定导致不必要的争论或误解产生。此外,还可以考虑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监控体系,比如审核AI生成的材料、定期评估使用AI工具学生的合规性等措施,确保学生们在利用这些技术手段的同时能够遵循学术诚信及道德规范的要求。

据专家所述,高等教育应当指导学生掌握评价问题重要性、剖析解决问题时的逻辑严谨性和验证信息真实性的能力。

复旦大学教务处的一位负责人指出,现在老师们常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支持教学活动,并且学生们也经常利用这类工具有助于提升学习成效。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此类智能软件时必须得到教师的认可;同时老师有责任向学生阐明这些工具的能力范围及其限制,确保他们认识到AI仅作为辅助手段的角色,并了解其使用的具体界限。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赵甜芳提出了一项建议:鼓励学生们自己挑选具有前瞻性的主题作为课程的核心脉络,通过这种方式整合课堂知识内容,从而设计出更加个性化的专业学习任务,并促进理论向实践的高效转化;这不仅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和运用AI技术的知识,同时也为社会各个行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持续的动力。

"未来的可能性包括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来解析学生的学业记录、成绩和个人需要,进而制定定制化的学习方案,并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此外,通过实现教学流程的智能化管理以提升教学质量,并促进高等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王金桥指出。

版权声明:ainav 发表于 2025-01-16 15:02:38。
转载请注明:高校学生作业中AI元素增多,如何管理 | AI导航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