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12日于北京大学举行的第二十二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闭幕式上,紫金文创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了“2024年中国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该名单得到了全国艺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与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
诸如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游戏国际化拓展、中国旅游(China Travel)、谷子经济模式以及微型短剧等一系列热门词汇被列入其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及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少峰指出,在技术迅猛进步的背景下,AI与互联网正在深度结合,并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动力。他预测未来文化产业将围绕“AI+内容”为核心进行发展,促进从IP培育到微型短剧等新型商业模型的全面革新升级。人文创意、科技创造和产业融合之间的新颖结合方式,有望产生更多附加值的产品及体验。
当下的多元化趋势让共同的社会认知日渐模糊,传统共识的基础在现代生活中日趋分散。“鉴于社会与技术领域的多样性的增加,我们必须对达成共识持更为宽容的态度,并重新评估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角色定位,回归到人文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向民教授指出,“在此背景下,面对技术和文化的挑战以及关于人文学科的种种困惑,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当前复杂多变的文化产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指导和启迪作用。”
想知道具体的“十大小众词汇”是哪些吗?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由人工智能创造的素材(AIGC)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创作的各类文本、图像、音频片段以及视频等多元形式的内容被称作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得益于数据训练方法的进步,生成算法的优化及深度学习模型与开源模式的发展普及,AIGC的成长速度呈现出指数级增长的趋势。它在提升工作效率和提供个性化体验上的突出特点,在诸如新闻出版、广告业、娱乐游戏行业乃至教育等领域中找到了广泛的应用场景,并且为文化产业注入了大量新颖的文化内容和丰富多彩的产品形式。
2.海外游戏发行
将自主研发的游戏推向全球市场是中国游戏产业的一项关键策略。据《2024年中国游戏产业发展报告》显示,今年中国国内市场的实际收入和用户基数均达到了历史峰值,其中自主开发的游戏在海外的实际销售额达到185.57亿美元,较去年增长了13.39%。诸如《黑神话:悟空》、《原神》及《Last War: Survival Game》等游戏,在国际市场获得了显著的市场反应和积极的玩家评价。这些成功案例表明,通过优化前期研究、调整游戏规则以适应当地文化习惯以及增强营销策略等方式进行的战略转变和发展成熟度提升,已逐步形成了一条包括产品输出、IP国际化推广、文化传播及生态系统构建在内的全面出海路径。
新型的文化生产力
新型的文化生产力体现在文化的各个层面,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这种形式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依托科技力量,在高效能和高质量的基础上进行内容创作与生产。这已成为一种显著且先进的文化生产力模式。由创新型文化人力资源、新的文化产业对象、先进文化和创意工具及基础架构等组成的关键元素激发了文化领域内各要素的活力,并精准满足了多样化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促进了文化产业的整体升级和发展。这种新型的文化力量在多个细分市场如博物馆衍生品设计、沉浸式剧场演出体验、智能化旅游服务、电子游戏与动画制作以及个人在线内容创作等方面创造了丰富且具有创新性、整合性和互动性的文化形态。
数字化智能化
数字化智慧技术如大数据分析、云技术和人工智能已经深入影响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创作过程、产品生成及分发渠道,以及消费模式和用户服务等多个环节。这些技术创新极大地促进了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为文化的传播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时也提高了用户的互动体验与满意度。通过利用数据来指导决策制定并融合多项技术的创新应用,在建立文化遗产数据库、促进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开发新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式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数字化智慧手段在文化和旅游行业、教育领域以及科技创新等多个行业的深入整合及跨界协作,提升了文化创作和生产的工作效率与智能化水平。新兴媒体形态如社交网络平台的分享机制、短视频应用的增长趋势以及直播互动等形式不断扩展了文化传播的形式边界及其社会影响力。特别是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VR)或增强现实技术(AR),构建出令人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环境,结合个性化服务和创新的服务模式,进一步丰富并优化用户的文化消费体验。
探索中国的奇妙之旅(Journey Through China’s Wonders)
自2023年底起,中国的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展,并已先后为来自38个国家的旅客提供免签证服务,目前与25个国家实现了全面互惠免签。通过改善签证流程、增加支付便捷性和强化数字化旅游支持等举措,中国入境旅游业及民间交流活动得到了质和量上的显著提升,出入境旅游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统计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体验中国文化是他们来华旅行的主要动机。“游历中国”的热潮不断升温,对各地文化旅游产业的更新升级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并且在增进国际间沟通、搭建民间交流平台以及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塑造了良好的国家形象。
6.小米产业:
“米物经济”指的是围绕着二次元文化知识产权所发展的相关商品经济体系。“米物”的称呼来源于英文单词“goods”的音译,在日语中读音接近于“米物”,因此被中国二次元爱好者普遍采纳来特指各种周边产品。这类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漫画、动画和游戏等IP的衍生品上,例如徽章、卡片及挂件等物品。从广义上看,“米物经济”不仅限于二次元知识产权商品市场的发展,还逐步影响到文化创意以及旅游业等领域,构建了一个涵盖多方面价值创造与传递的产业链条。
7. 短视频戏剧:
"微型连续短视频"指的是单集时长在几十秒至二十分钟之间,具备清晰主题与主线的网络视频内容,涵盖都市情感、悬疑推理及喜剧等多种类型。其目的是迅速吸引观众注意力,并呈现连贯完整的故事情节。预计2024年将见证微短剧市场的快速增长;根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的数据,到六月份为止,我国微型连续短视频用户已达5.76亿人,约占全体网民的52.4%。预估全年市场规模可达504.4亿元人民币,甚至可能超越国内电影全年的票房收入。微短剧凭借其快速、简明和成本效益的特点以及灵活的内容展示方式,已成为适应现代观众碎片化观看需求的主要视频类型之一。
8.音乐会经济效益:
借助音乐会等大型活动的举办,促进了票务销售以及交通出行、住宿预订和餐饮服务等相关行业的消费需求增长,并进一步推动了城市与乡村经济的发展。全国范围内的演唱会市场继续保持着前一年的增长态势,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在2024年上半年期间,国内演唱会及音乐节票房收入实现了134.73%的同比增长率;同时观众人数也上升了63.35%,显示出该市场的成熟和规范化进程。各地通过推广音乐会经济模式,构建起了“娱乐+旅行”的综合发展模式,并充分挖掘出了包括餐饮、住宿在内的全方位文旅消费潜力,从而开创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城乡新型的消费需求形式。
9. 全方位体验:
“心流”概念由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提出,描述了一种人们在从事特定活动时所能达到的最佳心理状态。“沉浸感”一词在国内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中越来越流行,展现了业态多元化、产品种类繁多及消费市场的活跃。通过融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全息投影与智能交互等前沿科技,“沉浸式文旅”创造了虚实结合的独特体验空间,使参与者能够与文化内容互动甚至参与到作品创作之中,从而感受到强烈的感官冲击和深刻的思维认同。“沉浸感”的推广加强了文化和创意价值的整合,在推动文旅产业向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10. 文化经济学:
"文化经济效益"源于文化和经济之间的互动与整合,旨在生成、转换及兑现价值,并迎合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一种经济模式。文化经济学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拓展,彰显了跨界融合的理念,并为中国特色的现代路径提供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