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岂能欺骗肆意挑衅

AI资讯3个月前发布 ainav
124 0

一位戴着帽子的年幼男孩被废墟的倒塌所掩埋,浑身沾满了尘土。这张人工智能生成的照片,通过使用与日喀则地震等相关关键词来引起人们强烈的记忆。

最近,一些网络用户为了获取更多点击量,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创作了虚假照片,其中包括“灾区”群众被掩埋和房屋倒塌等内容。这种行为导致公众产生了错误的理解。

尽管平台提示称,这张图片可能是通过AI生成技术制作的,请大家谨慎辨别。然而,由于人们对重大灾难事件的关注,这张图片很快被多个账户转发,在平台上广泛传播开来。许多网友在留言区都表达了对男孩生命安全的关切。

这种伪造行为并不是个别现象。许多短视频博主都在发布人工智能生成的灾区图片,以虚假的方式吸引关注。

公众对于灾情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真实、准确和及时的信息上,而不是虚假图片、虚假视频或者虚假信息。这些虚假内容不仅利用了重大事件的关注度,还有意地将焦点放在儿童等弱势群体身上,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一旦发生这样引人注目的聚合效应,其后果绝非可忽视。首先,它可能会使救援者对灾情的评估和救援行动变得混乱不堪,进而导致误导和浪费宝贵的救援资源。

在另一方面,不论是出于故意还是无意之失,这种行为不仅会损害公众的情感,还会扰乱社会秩序。有些人利用人工智能制造虚假图片,并随意将其与“灾区”联系起来,这很容易引发社会上的恐慌情绪。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广泛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随着应用频率的增加,我们必须更加谨慎地确保其安全性和合规性。我们不能容忍虚假信息、伪造图像等不实信息对社会造成混乱。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防止这种情况发生。

在AI造假问题的应对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成内容的急剧增加,各方面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若有人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上散布编造的虚假险情、疫情、灾情或警情,严重干扰社会秩序,可能会面临极其严重的刑事责任。

在面对虚假信息与真实信息共存、交融的现状时,监管措施必须逐步加强。对于那些恶意制造虚假信息以获取流量的行为,应该进行严厉惩罚,增加其违法成本,并延长他们被“禁言”的时间。同时还需要建立黑名单制度来限制他们的活动。

除了要关注平台监管的后续工作,我们还应该注重前瞻性思考。很多信息在发布之后需要经过审核,但这实际上错过了纠正错误的机会。如果审核滞后,就等于给了转发更多时间的间接机会。

考虑到这一点,平台应该在面对重大事件时加强审核速度、制度和技术等方面的完善,以有效辨别用户发布的内容。对于可能是由AI生成的内容,及时进行标注和处理,并主动采取行动。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公众需要增强辨别能力。一些人工智能生成的图片,经过深思熟虑后会发现它们具有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转发之前,请务必仔细考虑信息来源和真实性。

与此同时,我们应积极利用平台提供的举报机制来处理那些明显虚假的内容,以确保我们能够将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在真正需要关注的事物上。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