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彭博社报道称,在2025年9月下旬的投资者会议上,德国汉莎航空公司(Deutsche Lufthansa AG)透露,计划在2030年前裁减4000个行政岗位。其中一项关键因素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普及。

随后几周内,荷兰银行ING集团(ING Groep NV)表示,受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以及客户需求变化的影响,约有1000个岗位面临调整。同时,韩国游戏公司Krafton Inc.也宣布将暂停招聘,专注于”AI优先”的开发策略。
在AI浪潮席卷全球的过程中,许多企业由于担心负面舆论,通常不会直接将裁员归咎于人工智能技术。然而,在过去几个月中,跨行业和地区的多家大型企业开始明确表示:人工智能正在帮助企业减少员工数量并放缓招聘速度。
在财报、投资者报告及内部备忘录中,公司高管反复强调AI带来的效率提升,并将维持现有人员规模视为应对日益智能化经济环境的必要选择。根据美国再就业咨询公司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的数据,截至2025年,美国企业因AI因素宣布的裁员总数已达48,414人,其中仅今年十月单月就高达31,039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个月的企业裁员公告中,约五分之一都提到了人工智能的影响。这些密集的AI相关裁员声明已经引起了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并引发了广泛讨论:企业究竟是利用AI技术进步来主动降低成本,还是借机掩盖更复杂甚至不太光彩的真实裁员原因?答案很可能是两者的结合。
在美国,过去几年中许多企业一直保持着”低招聘、低解雇”的用工策略。然而随着关税风险、贸易摩擦和消费者信心下滑等因素的影响,这些企业开始启动结构性调整。Robert Half运营总裁乔治·丹林格指出:”特别是在科技行业,许多大型企业在疫情后迅速扩张,导致人力规模远超实际需求。当前将裁员归咎于AI的说法,实际上存在一定的误导性,因为AI并非唯一甚至主要因素。”
这种动机的模糊性在亚马逊等大型科技公司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今年六月,亚马逊CEO安迪·贾西曾暗示随着AI承担更多任务,未来几年员工总数将下降;但四个月后,亚马逊宣布裁员1.4万人,并由贾西澄清称,此举”目前甚至并非真正由AI驱动”,主要原因是公司官僚架构的过度膨胀。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在亚马逊的调整中没有影响。实际上,包括亚马逊、微软和甲骨文在内的科技巨头正在削减非核心业务支出的同时,大幅增加对数据中心、芯片以及AI人才的投资,以支持更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建设。
当前频发的AI相关裁员公告,确实印证了技术批评者乃至部分拥护者长期预警的趋势——”大规模岗位替代”正在逐步成为现实。过去一年间,AI已经从只能生成机智回复的聊天机器人,发展为能够执行复杂任务的智能体(agents),无论是长时间深度调研还是代码编写,这些工作如今都可以由AI完成。
猎头公司SPMB的科技与数据高管招聘专家迈克·杜南表示:”AI已经开始取代那些重复性高、体量庞大的工作。”他举例指出,某大型客户已经裁撤了其在美国的本地客服团队,并转而采用AI工具处理大部分客户交互,这使得运营成本大幅降低。
物流巨头C.H. Robinson Worldwide Inc.在10月下旬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强调,订单录入和预约调度等手动操作流程正在加速自动化,使公司能够实现”业务量增长与人员增长脱钩”。得益于此,该公司最新季度的平均员工人数同比减少了10.8%,这一变化也得到了投资者的积极反馈。
即使企业并未明确宣称AI直接导致裁员,但普遍将其作为提高招聘门槛的理由。年初时,Shopify CEO托比·吕特克就在内部备忘录中要求团队必须论证”为何无法借助AI完成既定目标”才能申请新增编制。
ServiceNow CEO比尔·麦克德莫特也曾对彭博社表示:”我们正在放缓招聘那些坦率而言’令人精神枯竭’的岗位”,这些工作现在正由AI智能体承担。它们全天候高效运转,无需薪酬、午餐或医疗保险成本。
尽管如此,生成式AI和智能体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领先的人工智能研发企业正在努力开发能够自动化处理研究分析师、初级投行人员、咨询顾问及软件工程师等岗位工作的系统;同时,AI公司也在致力于更清晰地量化其工具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回应外界关于其仅能产出低价值”工作废料”的质疑。
招聘机构Atticus Growth Partners的顾问汤姆·凯斯指出:”目前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这些AI工具究竟有多大的实用性?它们又该如何融入日常作业流程?这些问题的答案仍在探索中。”
如果科技企业能有效缓解上述疑虑,那么人工智能有望在企业层面得到更广泛应用,并引发更多由AI驱动的结构性裁员。高盛预测显示,未来一年内其客户将因AI因素削减约4%的员工规模,这一比例预计将在三年内升至11%。
这家投行自身也可能加入这一行列。上月,高盛已告知员工:”为了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潜力”,公司计划实施新一轮裁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