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揭秘:AI文字内容的套路与漏洞

AI资讯2周前发布 ainav
16 0

8月25日,科技媒体TechSpot发表博文指出,维基百科一贯重视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明确规定禁止上传由AI生成的文章。

该平台的编辑团队还特别整理了一份”AI写作识别指南”,用于检测潜在的AI生成内容。这份清单涵盖了语气、结构、格式和引用等多个维度的特征。

维基百科揭秘:AI文字内容的套路与漏洞

图源:WikiMedia

从语气上来看,AI生成的文章常常显得过于夸张。这类文章往往会过度强调主题的重要性,频繁使用诸如”重要”、”历史性”等词汇,给人一种刻意渲染的感觉。

根据博文的介绍,AI在写作时还倾向于在段落末尾进行简单的总结或直接表达观点,这种写作风格更接近于中学生的作文,而非专业严谨的百科条目。此外,AI选择的连接词也相对单一,多使用”此外”、”而且”、”再者”等较为正式的词汇,导致整体语感显得不够自然流畅。

在格式方面,AI生成的内容常常大量使用列表形式。然而,这些列表使用的符号或编号方式往往不符合常规,标题也缺乏人类编辑时的那种简洁风格,可能会出现每个单词首字母大写的”标题式”写法。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过度使用加粗字体。AI倾向于通过加粗某些短语来突出显示,但这种做法与经验丰富的编辑习惯并不一致。此外,还可能出现滥用破折号、引号格式错误,甚至在标题中夹杂表情符号等不规范现象。

在引用方面问题更为严重。AI可能会生成虚构的超链接、ISBN或DOI编号,这些链接往往指向并不存在的资源,或者引用一些从未在正文中提到过的”专家”。

维基百科认为,虽然单一特征并不能完全证明是AI生成的内容,但如果多种特征同时出现,就会引起编辑的高度警惕。尽管AI可以模仿大量的人类文本,但真正人类写作所具备的即时性和多样性仍是目前技术难以复制的。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