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据中新网报道,第五届”小包公杯”大学生法律实证分析征文比赛颁奖典礼在广州圆满落幕。

在同期活动上,我国首个专注于法律领域的垂直大模型——”小包公法律内容大模型”正式对外发布。这一重要时刻标志着中国法律人工智能领域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该大模型由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王燕玲教授团队潜心研发,已成功通过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认证。其创新性的采用了”通用大模型 + 专业垂直大模型”的双引擎架构,整合了2亿余份裁判文书和420万余部法律法规等海量法律资源。
与传统通用大模型相比,’小包公法律内容大模型’具有显著优势。其独特的动态学习机制使系统能够根据实际应用中的反馈不断优化更新,同时运用法律专业知识图谱和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有效排除非专业干扰因素,确保回答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法律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将对我国法治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全国70万执业律师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而智能化法律服务系统的推广应用有望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王燕玲教授指出,在行政复议、检察监督、合同合规等领域,法律大模型的规模化应用将率先取得显著成效。这一技术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为全球法律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