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LIVE SCIENCE》杂志披露了一则令人震惊的医疗案例:一名60岁男子因食用不当盐类导致严重中毒,险些丧命。这位患者在尝试通过改变饮食习惯来改善健康时,曾向人工智能助手ChatGPT寻求建议。三个月后,他因出现严重的偏执、幻觉等精神症状被紧急送医。
经医生诊断,该男子患上了罕见的溴中毒综合征。这种病症源于长期过量摄入含溴化物物质。令人意外的是,这位患者是从网络购买了大量溴化钠,并将其作为主要调味品完全取代了传统的食盐使用。
据医学文献记载,19至20世纪期间,溴化物曾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药品中,用于缓解焦虑和失眠等症状。然而,长期滥用会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现代医疗实践中,这类化合物已基本退出临床应用。
这起病例于今年8月发表在权威医学期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Clinical Cases》上。研究者指出,在当今社会,由于网络销售渠道的存在,仍有个别人因误用含溴产品而导致中毒事件发生。
追溯案发经过,这位患者最初是出于对健康的关注,试图通过减少食盐摄入来改善健康状况。然而他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关于如何降低氯化钠摄入的建议很多,但几乎没有涉及如何科学控制氯元素含量的信息。
在这一背景下,他向人工智能助手ChatGPT寻求帮助。令人遗憾的是,ChatGPT给出了不当建议,推荐使用溴化物作为替代品。这位患者完全采纳了这个建议,将所有食盐替换为溴化钠。实际上,这种化学品主要用于工业和清洁用途,并不适合食用。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医生模拟咨询ChatGPT 3.5版本时,同样得到了类似的错误建议。虽然模型在回答中提到了”需要结合具体情境”的条件限制,但并未提供任何健康风险警告,也没有表现出医生在面对患者时应有的谨慎态度。
三个月后,这位患者出现了严重的中毒症状,包括怀疑邻居投毒等谵妄表现。医学检查发现其血液呈碱性反应,同时存在”假性高氯血症”。这是由于溴化物干扰了常规检测结果所致。结合中毒控制中心的专业意见,最终确诊为溴中毒。
在住院治疗期间,这位患者表现出典型的中毒症状:极度口渴但不敢饮水,怀疑周围环境存在危险。随着病情发展,他出现了严重的幻觉和妄想,并试图逃离医院,最终被强制转入精神科病房接受治疗。经过补液、调整电解质平衡以及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其生命体征逐渐恢复正常。
在后续的康复过程中,该男子透露了自己使用ChatGPT建议进行饮食调整的事实,并提到在此期间还出现了皮肤问题、睡眠障碍等症状。这些都与溴中毒的症状特征相吻合。
研究者指出,AI技术虽然可以作为健康科普的辅助工具,但绝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诊断和建议。”没有任何一个理性的医生会推荐用溴化钠替代氯化钠这种危险的做法。”
值得警惕的是,另一项针对ChatGPT等六种大型语言模型的研究显示,这些AI系统在解读临床信息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实验发现,这类模型很容易受到”对抗性幻觉攻击”的影响,生成误导性的医疗信息。即使采取了各种技术改进措施,仍然无法完全消除这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