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对外公布了我国人形机器人的最新进展。她指出,当前我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运动性、灵巧性等方面已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整体研发水平位居全球前列。
据权威数据显示,在核心技术层面,我国在大模型算法、智能协同控制、人机交互和多模态感知等关键领域持续创新。通过AI控制算法的不断优化,国产机器人已实现毫秒级动作响应,展现出显著的技术优势。与此同时,机器人产品的稳定性、灵活性和连贯性也在多个维度上实现了持续提升。
市场表现方面,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从2015年到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由7.0万套增长至30.2万套,连续十二年稳居全球第一大市场地位。与此同时,工业机器人产量也从2015年的3.3万套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55.6万套。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投行摩根士丹利在6月发布的报告中也对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报告指出,中国正在机器人领域占据战略优势,领先于美国等主要竞争国家。分析认为,这一优势的取得源于我国在稀土资源、政策支持以及教育体系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特别是在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中国的高校布局和学生规模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国内开设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超过1.1万家,在校生规模突破500万人。相比之下,美国同类院校的在校人数仅为92.3万人。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