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正式印发了《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简称《措施》)。该文件旨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战略部署,加速推进本市”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和”模塑申城”工程。《措施》围绕降低AI算力使用成本、支持大模型应用、推动技术创新等多个维度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
以下是《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全文内容:
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战略部署,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进本市”模塑申城”工程,降低创新创业成本,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制定本措施。
一、降低智能算力使用成本
发放6亿元算力券,加强算力调度平台建设。通过体系化支持企业研发和应用大模型,加快构建大模型生态空间。对租用智能算力的企业,市级层面给予最高30%的租金补贴,并推荐申报国家智能券补贴。按照”补早补小”原则,市区两级协同给予最多1年的租金补贴,最高可达到100%。
同时,对自主部署智能算力设施的项目,将获得最高10%的建设支持,以此加速培育人工智能自主生态。
二、扩大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
发放3亿元模型券,重点支持两类应用场景:一是调用云平台部署的第三方大模型API;二是采用第三方大模型私有化部署方式。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将给予核定合同额最高50%、单个项目最高500万元的补贴。
三、支持采购高质量语料
设立1亿元语料券专项资金,并加强语料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于购买非关联方语料用于大模型、垂类应用或智能体研发和应用的企业,将给予核定合同额最高30%、单个项目最高500万元的采购补贴。
四、推动关键技术创新
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智能芯片开发、具身智能探索、脑机接口技术等前沿领域。对于符合条件的项目,将按核定总投资给予最高30%、单个项目最高5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同时,鼓励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和战略平台建设,市级层面也将配套支持,最高可获得5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对于具有战略性、公益性的关键项目,经市政府批准后可给予最高50%的支持。
五、推动科研范式变革
实施”科学智能百团百项工程”,计划用2年时间支持不少于100个团队和100个项目。通过这一机制,将促进AI人才与领域科学家的跨组织协作,推动原创性成果的突破。
对于优秀项目,将按核定总投资给予最高70%、单个项目最高5000万元的支持。
六、打造产业创新服务平台
支持领军人才发起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并根据建设目标和任务,给予3-5年、累计最高5亿元的连续性支持。
同时,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前沿领域安全治理、共性技术研发等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对于符合条件的项目,将按核定总投资给予最高50%、单个项目最高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七、加快创新产品推广应用
支持本市AI企业的软硬件产品研发和量产。对于具身智能机器人等产品,在销售或租用达到一定规模时,将按核定合同额的5%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
对人工智能软件产品的首版次应用示范项目,将按核定合同金额给予最高30%、单个项目最高2000万元的支持。
八、建设标杆示范场景
组织重点领域示范场景征集工作,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应用。
对标杆示范场景建设项目,将按核定总投资给予最高20%、单个项目最高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九、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小镇,打造高密度、低成本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市区两级将提供配套支持,并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最高100%支持的算力券、模型券和语料券补贴,推动”免申即享”政策落地。
对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人才创业团队,将给予6个月至3年不等的房租减免或一次性开办费支持。
十、加强人工智能人才服务
对高层次人才实行”量身定制、一人一策”的支持政策,提供长期稳定的事业发展和人员保障经费。实施”人才+项目+产业”协同支持机制,赋予人才在技术路线、团队组建、经费使用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权。
对人工智能优质企业相关人才还将实施专项奖励政策,最高可获得30万元个人奖励。同时落实市级人才租房补贴政策,进一步降低企业用人成本。
十一、完善产业投融资体系
充分发挥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和市级人工智能先导产业母基金的引导作用,联合区级投资基金和社会资本等共同投早、投小、投长期。支持优质企业发展风险投资基金,重点聚焦算力、语料等关键要素。
将推动设立专题子基金,围绕大模型、具身智能和科学智能等领域加大投资力度。
十二、打造开源开放创新生态
将持续办好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等国际化平台,推动人工智能国际合作与开放共享。鼓励企业积极融入全球开源生态。
对建设成效显著的开源社区,以及下载量高、性能优、影响力大的模型和语料开源产品,将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