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Veo视频生成模型走红后,网友上传”人扮AI”内容博关注

AI资讯3周前发布 ainav
18 0

近日,社交平台迎来一股AI视频浪潮。谷歌推出Veo 3生成式AI模型后,TikTok等平台上迅速涌现大量由该模型制作的短视频。这款工具能在短短几秒内生成高度逼真的八秒钟短片,并配以音效与对口型表演,内容涵盖挑战视频、虚构新闻以及超现实短剧,吸引了众多用户的创作与分享。

在这波AI热潮之外,一个独特的逆向现象悄然兴起:部分创作者反其道而行之,真人伪装成AI生成内容,以此吸引关注。这种新颖的创作手法正在TikTok上引发热议。

最早引发讨论的是独立乐队Kongos发布的一段视频。他们声称视频”百分之百由Google Veo 3生成”,并附上了提示词:”几个留胡子的兄弟演奏六八拍摇滚,配手风琴”。然而,这段看似真实的表演实际上是一段九年前的老歌重新包装,其所谓的AI生成只是一个吸引眼球的噱头。

谷歌Veo视频生成模型走红后,网友上传

其他创作者也玩起了类似的把戏。音乐人Darden Bela为两年前的MV添加了Veo标签,称其为”逼真的AI音乐视频”;说唱歌手GameBoi Pat则将旧作配上”Google Veo 3创造了一位听起来很真实的说唱歌手”的文案,误导观众认为内容完全由AI生成。这种以”AI创作”之名吸引点击的做法正在不断蔓延。

与此同时,一种名为”提示词理论”(Prompt Theory)的幽默梗在TikTok上流行起来。用户开始围绕”我们是否只是提示词”这一设定制作各种段子:有人在投篮视频中配上”这球我当然能进,因为提示词里写了”;也有人借此调侃AI的”操控力”,例如声称”AI要求他喝酒或赌博”。

这种真假难辨的内容创作方式,在TikTok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真假测试”玩法。一些视频会展示多段高度逼真的Veo生成片段,并让观众判断哪些是真实拍摄,哪些是AI生成的。例如,有视频展示了四段哥特女孩的表演片段,声称其中只有一个片段是真实的;还有视频要求观众辨别两组少年在车内聊天的画面,区分哪一组来自Veo模型。

尽管目前仍有一些线索可以帮助识别AI生成的视频(如时长限制、画面过于明亮或流畅等),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观众的分辨难度已经显著提升。专家指出,这种真假难辨的现象恰恰是生成式AI广泛应用带来的副产品,它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也为内容创作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