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北京市应充分利用其科技创新资源的丰富优势,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创新应用,并致力于打造全国智慧治理示范标杆。马慧娟是一位市人大代表和北京市君泽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她关注着“老老人”群体,并提出了《关于加强人工智能在老年人帮扶中应用》的建议。她希望通过推动“人工智能+养老服务”在基层的广泛应用和场景创新来促进这一领域的发展。
在去年的代表履职调研中,马慧娟发现北京已经有社区创新开发了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利用远程健康监测和智能看护技术,为空巢、独居老人提供日常照护。此外,一些养老机构还开发了智能养老需求响应平台,将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集成在一起,为老年人提供全域覆盖的及时响应养老服务。另外一些养老服务机构则通过远程健康监测、智能看护以及远程医疗问诊等方式实现了智慧医养和智慧康养服务。
然而,她还留意到,在养老服务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限制。它主要集中在一些养老机构或高端社区,并且仍然面临着“点状分布”的问题。
马慧娟建议,北京市应该增加对智慧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养老设施和居家养老平台的智能化升级。同时,还可以尝试创新“人工智能+养老服务”等新型供给模式,并建立起智慧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来规范服务流程。此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老年人健康档案和服务信息管理制度,以确保保护好老年人在智能化养老平台上的个人隐私,并提高他们对于智能化服务的信任度。
她还提出了一些应用场景,并且列举了智能养老服务的扩展方向。例如,可以开发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床垫和智能药箱等产品,以满足老年人在日常生活照料、健康监测和紧急救助等核心需求方面的需求。对于失能、失智等特殊群体,可以重点发展智能康复辅具和照护机器人。此外,在养老机构和居家场景中推广使用智能安防系统,实现对老年人行为轨迹和生命体征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在产品交互设计方面,她主张采用多种简便操作方式,如语音交互、大字体显示和一键呼叫等,以降低老年人使用的难度。此外,还应通过政府补贴和企业让利等措施来降低智能养老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并建立针对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智能养老设备援助机制,以满足他们基本智能养老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