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第四届文化强国论坛在澳门永利皇宫盛大举行,该论坛由中国电影研究院、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澳涞坞电影工作者总会和澳涞坞文化创意产业协会联合主办。
本次论坛由天津电视台的主持人苗青担任主持,分为两个部分。在上半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的会长饶曙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副主席王一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当代电影》杂志的主编皇甫宜川、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的常务副会长张卫、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张志庆以及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张斌作为专家嘉宾出席,并围绕“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助力电影强国建设”的议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电影或许会迎来全新的复兴。
在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中,电影所扮演的角色是怎样的呢?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教授指出,电影强国是文化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尤其是在塑造形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大众艺术形式之一,电影和电视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以下几个关键作用:
首先是影像的创造。它需要将从现实生活中提取出来的真实内容进行理想化的创作,同时将主体内心对于未来文化强国的理想愿景进行创新,形成一个全新的影像体系,以此影响观众;其次是影像的转化。要将电影中所创造出来的新影像通过文化创意转变为现实生活场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观众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地学习、感受和品味;第三是影像输出。即在世界范围内与国际先进影像系统进行比较、交流和互相借鉴,在文明互鉴过程中突显中国独特而迷人的影像体系;最后是影像与现实生活之间循环互动。优秀的影像系统应当与指向未来充满活力创造力结合起来,在良性循环中不断促进彼此发展。这正如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又超越了生活,并最终回归到生活本身,有助于推动生活更加富有创造力。
电影《长安三万里》以李白为代表,将唐诗的生机勃勃之美化为动画形式,使中华文明的巅峰之作更贴近观众。许多孩子在观影时不仅欣赏电影,还能朗诵唐诗,这种体验让我感到无比美妙。今年春晚,在西安分会场上,《长安三万里》中李白的形象被投射到了现实世界的大唐不夜城中,使电影与现实生活相互融合。这就是电影与生活互动的力量,在建设文化强国和影像强国方面提供了一个绝佳案例。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电影有可能迎来全新的诞生。与过去电影从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的变革相比,人工智能和高科技革命对电影的冲击可能更加深远。今年已经出现了一部完全由人工智能创作而成的长片,这或许意味着未来已经来临,电影正在经历一场重新诞生的革命。无论是在电影产业、生态还是制作方式上,都正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人工智能对于重塑电影具有革命性意义,并引发了业内人士对未来走向的危机感。
目前大家达成共识:虽然AI可以取代某些低端和中端重复劳动力,但它也对创意产业如电影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因此我们需要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为电影赋予动力,并使自己在创造力、创意力和想象力方面变得更强大。如果我们成功增强这些方面,在建设强大国际地位时将会受益良多;同时也要求每位从事电影行业者不断拥抱人工智能。正如流行语所说:“你不会被淘汰于人工智能之外,但你可能被那些熟悉掌握AI技术的同行所取代。”
中国影视作品正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迈向国际舞台
据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指出,人工智能的潜力是无限的,目前它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试验和发展阶段。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影视业已经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如今AI技术已经渗透到整个影视产业链中,从制作到发行再到放映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数据和大模型的应用,在提高质量和效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对创作过程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中国在影视领域的实践空间为AI的落地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一方面,AI能够有力地推动中国影视作品走向国际市场。目前出现了两种“走出去”的方式:一种是传统路径,即中国制作的影视作品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另一种则是平行发展。例如,在国外传播的许多微短剧都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比如那些以霸总穿越为题材的网络小说,如今被改编成美国文化产品,并由当地编剧、导演和演员来呈现。类似情况也在日本发生。这种趋势未来必将迎来巨大增长空间,并且必定会推动中国影视产业在海外市场上取得更大成功。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的常务副会长张卫就人工智能与电影强国建设之间的关系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首先,目前好莱坞在全球电影市场上依然居于领先地位,这是因为他们在商业类型片方面非常成熟和发达。而电影类型可以通过AI技术进行储存和复制。如果我们能够运用AI加强类型叙事,并将全人类共同的情感融入其中,就能大大提高中国电影在向全世界观众讲故事方面的能力。
其次,很多艺术片由于制作经费有限而受到表现力的限制。但是如果使用AI技术,艺术片可以拥有更广阔无限的创作空间。如果导演们善于运用AI技术,就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
第三点是关于表演方面。复杂眼神表演等高难度要求目前还无法完全由人工智能实现。然而,在流量明星中存在着一些面部表情单一、表演水平有待提高之处。利用AI技术生成数百种不同表情,并将其应用到年轻演员身上,或许可以使那些拥有众多粉丝的年轻演员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化的表演风格。
第四点涉及到电影制作领域。利用AI技术来进行特效制作不仅可以节省成本,还能够带来更强大、更具创意性质感染力十足 的视觉效果, 这将极大地提升中国电影产业在制片方面 的实力。
第五点则指出了人工智能需要庞大数据和模型支持,并需要建立起相应完善 的 电 影 工 业体 系 ,以改变当前个体化生产模式并促进 电 影 生产方式 工业化 。例如 好 莱 坞 将《哈 利·波 特》打造为九部曲便是一个例子。
最后一点则指出当前 的 电 影 工 业 模型 和 大 数据储 存 主 要 集 中 在 英 文 领 域 ,电影制作方式正朝着工业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好莱坞将哈利·波特系列拍摄成了九部电影。目前,电影工业模型和大数据存储主要以英文为主导。如果我们的大数据和模型不能跟上时代步伐,我们在全球影视体系中就会落后于他人。因此,中国电影必须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立足于世界电影强国之列。
各行业将迎来颠覆性的革命,这是人工智能所带来的。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当代电影》杂志的主编皇甫宜川以三个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首先,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和学习人工智能,所有讨论都应该建立在对其知识和认知的基础上,这是至关重要的。在《流浪地球3》的前期筹备和规划中,团队可能是最早、也是最系统地将人工智能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例如,在编剧讨论会上,可能需要每天持续10个小时进行一周时间,并假设有5位或10位专家参与讨论。整理、提炼和归纳所有专家意见将成为一项庞大而复杂的任务。然而,如果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则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完成这些任务。几乎每个电影制作阶段都可以借助AI技术实现赋能效果,从剧本创作、创意构思到声音设计、制片以及后期制作直至宣传发行等各个环节均可受益于此。将人工智能视为一种强大工具来使用确实可以极大提高效率水平。
其次,去年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合作开设了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生成AIGC的班级,如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教育领域得到了强大支持,从而真正改变了传统影视教育的方式,使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电影语言的本质。
第三,当sora问世时,所有人都感到非常惊讶。然而,真正令人恐慌的是它对世界的模拟以及对现实世界基于语言大模型的模拟。这与之前的3D建模截然不同,可能会改变电影行业,并扩展电影的边界,重新定义电影。
人工智能对电影的影响究竟如何?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首先是电影中的人工智能,它将成为未来电影产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将AI技术应用于电影制作,为其赋予更强大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其次是人工智能电影本身。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需要研究未来是否会出现全新形式和叙事方式的电影作品。
据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张志庆教授观点,无论我们是否欢迎、拒绝或者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已经降临,并将持续渗透各个领域,引发一场彻底改变的革命。AI只是一个工具,最终决策权仍掌握在人类手中。然而,在数据和知识量方面,我们作为个体不可能超越它。这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重要事实。
其次,人工智能无疑将带来对生产力的解放,不仅限于电影行业。它能够胜任一些以往我们难以完成的任务,并且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那些过去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的工作。例如,在《画皮》中,AI可以替代人工制作特效妆容;而在《流浪地球》中,AI也可以承担创作内容的角色。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存在,所以它对各个领域都具有全面、巨大且深远的冲击力。
然而,人工智能也带来了两个难题。首先,尽管AI是一种强大的工具,但它无法取代人类。我们作为人类之所以独特的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其次,现实感也非常重要。艺术源于生活,需要充分体现现实感。然而当我们完全沉浸在虚拟世界中时,是否还能保持对真实世界的感知?许多人认为我们不能将整个世界都变成图像、虚拟和符号化的存在。可问题在于如今这个世界已经被图像化、虚拟化和符号化了。久而久之,原本真实的感觉可能会逐渐消失殆尽。当这两种元素与我们越来越疏远时,作为人类独有的东西,在哪里可以超越AI呢?这或许是值得深思考量的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