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5的发布并不算顺利。在一场备受瞩目的直播中,演示环节出现了图表数据绘制错误,这一疏漏被观众迅速发现并截图保存,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
与此同时,在Reddit等社交平台上,用户们也毫不客气地表达了对新模型的不满。有人直白地评论:”这肯定是用GPT-5做的PPT”;还有人吐槽新版本”不够灵光”、”失去了前一代的温柔”。这些批评声音很快引发广泛共鸣。
更有甚者,著名AI专家Gary Marcus在多个平台公开唱衰GPT-5,称其为史上被吹捧最多的AI模型之一,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连AGI(人工通用智能)和博士级认知的门槛都没有触及。这些尖锐的评价不禁让人联想到”AI第二次寒冬”或许真的要来了。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声,OpenAI显然并不准备放弃。奥尔特曼在接受采访时坦承,GPT-5发布当天确实出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问题,但从他的角度来看,这并不是模型本身的问题,而是节奏错了,大家对它的期待与现实之间产生了落差。
实际上,GPT-5的推出标志着OpenAI在技术路线上的重要转型。与其说是追求单次的能力跃迁,不如说是迈向AGI之路的一个阶段性进展。奥尔特曼解释道:”AGI不是一个终点站,而是一个持续进化的过程”。
这种转变也体现在公司的文化和宣传策略上。从员工笔记本电脑上的”FEEL THE AGI”贴纸,到总部大楼里出售的限量版T恤,再到墙上”AI青春期”的趣味科普图,OpenAI正在努力将AGI的概念具象化、品牌化。
在技术层面,GPT-5的核心突破在于强化学习(RLHF)的应用。这种基于人类反馈的训练方法让模型更擅长专业领域的内容创作和复杂问题解决,但也让它与普通用户的日常交流产生了一定隔阂。
展望未来,奥尔特曼表示GPT-6和GPT-7将带来更多惊喜,但真正值得关注的是现有模型如何在实际应用中为用户带来价值。他强调:”与其关注终极目标,不如聚焦于今天它能为你做些什么”。
总的来说,GPT-5的争议是一场叙事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公众期待着一个完美的”AI通关”时刻,而OpenAI正在描绘一条更务实的能力进化曲线。这或许正是AGI探索之路上必经的成长阵痛。